一直認為,「霸凌」是「生物本能」,不獨出現在校園,當然也不可能從校園消失......。
職場上也有「霸凌」,請看以下新聞,輕鬆一下。
職場霸凌5大招 不可不防
中時電子報 2010-12-24 工商時報 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近日台灣校園霸凌(bully)事件頻傳,引起各界關注。然而霸凌現象未必僅限於校園,許多人在職場上也會遭受霸凌,更有甚者,受害者還常因擔心事情鬧大反而飯碗不保,選擇隱忍不報,導致工作表現嚴重受影響。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職場上有5大典型霸凌手法,不過專家表示,面對這些霸凌時也都有相應措施可以自保。
1. 在會議上打斷你的發言
有些霸凌者會以不相干或非及時性的問題刻意打斷受害者發言,藉此激怒對方,並引以為樂。專家認為,理想做法是至少在會議上保持冷靜,不要顯露出憤怒或不耐煩。
印度金融服務公司Infoline人資部門主管夏瑪(Rahul Sharma)建議,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表示會待報告結束後再回答對方問題,或是有禮地指出對方提問與主題無關。
2. 搶佔你的功勞
面臨自己的功勞被他人搶佔,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主動固定向上級報告自己的工作進度與成績。如果上司能夠確實掌握你的工作情形,那麼別人自然也很難搶佔功勞。
另外,在團體討論時試著略提一下相關事件,也有警告對方之用。
3. 將額外的工作推給你
新進員工經常會遭到這種霸凌。專家表示,若是這種情形發生時,受害者可以先嘗試表明自己的職務範圍,並以「手頭上正在忙另一件事」等藉口來推辭。
4. 開你的玩笑
若你反覆不斷地遭到同事開玩笑,這可能已經是變相的作弄。對此專家建議不要當眾生氣,最好是可以順勢自娛娛人一番,事後再私下與霸凌者對質。
印度科技大廠Infosys 企業人力關係經理(Richard Lobo)指出,把事情攤開來說是很有用的做法,因為大多數的霸凌者其實都是懦夫,很害怕與他人當面對質。
5. 言語騷擾
職業婦女在工作場合經常遇到言語或是目光上吃豆腐的情形。這些現象可能問題不大,一般人會認為沒有特別提出的必要。不過專家警告,若是沒有及早處理,這些小動作很容易就會演變成性騷擾。
假設當事人還是有所疑慮,不妨請託第三者向上回報,或是隨身準備錄音器材,以便掌握具體事證。
資料來源: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01224000074&cid=1207
-------------------------------------------------------------------------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新聞】是「臺」不是「台」 教育部正名
這個「臺」或「台」,多年來我曾多次向許多單位提過,但都得不到「迴響」......。印象中我未向教育部「陳情」,教育部這動作應和我無關。
「臺」和「台」用得很亂,政府單位也不例外。咱「臺」中市政府,不只公文上的頭銜亂,連市政大樓上的全銜都曾經是「台」中市政府。幾年前市政大樓上的全銜換成了「臺」中市政府,但如「臺」中市XX局,大多還是「台」中市XX局;甚至在同一文件上都可能是「臺」、「台」混雜。
其實「臺」或「台」我倒沒有特別意見,我只是希望能「統一」。以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吳院長「只要大家用得自在、都能辨識,沒甚麼不好」的說法我可以接受,的確能溝通就好。但對一個學習識字的小學生呢,我們可以教他「『臺』或『台』均可」嗎?當自己學校校門口的全銜都可以是「台」中市北屯區XX國民小學時,我如何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臺」才是對的?(註:學校校門口全銜的那個「臺」在前一陣子換了,相信花了不少錢......。)
雖然我還是不確定從此以後大家不再「黑白亂『臺』」,但這問題總算得到「高層」重視。還有一個我也曾多次向許多單位提過的類似混亂需要解決:各單位全銜英譯。咱們臺中市近百個中小學,校名全銜英譯就有 3、4 種以上的「文法」,不會也是「都可以」吧?
2010/12/14
才一被質疑,教育部似乎打算「吞」下去了......。
寫「台」也不會被扣分,那不必教了!還是直接教「要怎麼『臺』隨你高興」?
「臺灣」之外,還有「舞臺」、「天文臺」、「臺端」、「兄臺」......這些語詞呢?比照辦理?
是「臺」不是「台」 教育部正名
蘋果日報 2010年12月12日 蘋果即時
教育部近日統整國字形音義,確定應用「臺灣」而非「台灣」,已發函所屬機構並建議行政院秘書處在公文統一用「臺」,另行文國立編譯館,未來教科書審訂應改為「臺灣」。
教育部指出,經委託學者考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臺」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物,音「ㄊㄞˊ」;「台」釋為「說(悅)也」,即喜悅,音「一ˊ」;唐、宋字韻書中,二字產生同音關係;明清小說刻本開始假借台為臺,久而成習。教育部考量「臺」可表「觀四方之高處」本義,較具意義。
資料來源: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5/ArtID/97011/IssueID/20101212
-------------------------------------------------------------------------
教育部為臺灣正名:不是「台」灣
NOWnews 2010/12/12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根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ㄞˊ」;「台」是「說(悅)也」,即喜悅之義,音「一ˊ」。
一般人寫「ㄊㄞˊ灣」時,大多寫「台灣」,但教育部今天(12日)指出,經過考據字源,以後教育部內的公文一律要寫「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和國立編譯館,希望教科書裡不要再看到「台灣」這種用字。
「台」字筆畫少較好寫,但也有不少民眾向教育部反映,「台灣」失去正體字的字義,希望教育部要「正字」。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根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ㄞˊ」;「台」是「說(悅)也」,即喜悅之義,音「一 ˊ」;而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有其他字義,「台」與「臺」兩者產生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並不相同。
陳雪玉也指出,到了明清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裡,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然而為何現在通用?一般認為是時間久了就成習慣;因此,未來教育部的公文都必須用「臺灣」,並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寫「臺灣」而不是「台灣」;另也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教科書上也使用「臺灣」。
至於學生如果寫成「台灣」算不算錯字?陳雪玉只表示,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而其他部會的公文用字,將會與行政院溝通如何使用。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10/12/12/91-2672764.htm
-------------------------------------------------------------------------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正體字
中央通訊社 2010/12/12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2日電)
「臺灣」、「台灣」一樣嗎?教育部今天指出,考據字源結果後定調,以後部內公文一律須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盼教科書中不要再看到「台灣」的用字。
由於「台」字的筆畫較少,越來越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有失正體字的字義,希望教育部應該要「正字」。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則是喜悅的意思;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有其它字義,兩者有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不相涉。
陳雪玉說,在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至於兩者通用關係如何產生,一般認為是久了成習慣。
陳雪玉說,教育部的公文,未來都須用「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在使用字上寫「臺灣」而非「台灣」;此外,也會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未來教科書上也是使用「臺灣」。
記者問及學生若寫「台灣」就算寫錯字?陳雪玉並未正面答覆,僅說,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
至於其他部會公文用字,陳雪玉指出,將會與行政院溝通。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2120073
-------------------------------------------------------------------------
此臺非彼台?吳揆:自在就好
自由時報 2010-12-12 〔中央社〕
此「臺」非彼「台」?教育部考據後表示,以後部內公文將用「臺灣」。其他部會是否沿用?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說,再看教育部提案,不管正體簡體字,只要大眾自在、能辨識就好。
教育部指出,依照考據字源後的結果,未來教育部的公文都須用「臺灣」,其他部會是否沿用,將與行政院溝通。吳敦義傍晚出席全國客家會議閉幕式後表示,部會公文是否都要改用「臺灣」,將看教育部提出的案子再行決定。
吳敦義表示,簡寫的「台」已是大家書寫的習慣,「臺」或「台」就像英文有書寫體和印刷體,只要大家看到認得,他覺得沒什麼不便。
吳敦義指出,其實一般民眾也認識「臺」,書寫時寫成習慣寫法,只要大家用得自在、都能辨識,沒甚麼不好。不過,簡體字如果簡到認不得,造成混淆,就比較不佳。
資料來源: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42317&type=%E5%8D%B3%E6%99%82%E6%96%B0%E8%81%9E
-------------------------------------------------------------------------
臺灣還是台灣?教部要正體字
中時電子報 2010-12-13 中國時報 【林志成/台北報導】
到底是「台灣」還是「臺灣」?教育部表示,根據考據結果,「臺灣」才是正確用法,以後教育部公文中一律會用「臺灣」兩字,並將通函國立編譯館及各級學校,在編定教科書及教學上,不要再用「台灣」了。
為了書寫上方便,愈來愈多人選擇以筆畫較少的「台灣」取代「臺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這種寫法失去正體字的意義,是不正確的,希望教育部「正字」。
為使文字教學由亂趨整,建立正確用字規範,教育部自六十二年委託學者專家研訂國民常用字及標準字體,並在七十一年公告。經考據文字源流,「臺灣」、「臺中」、「臺南」才是正確,「台灣」、「台中」、「台南」是錯誤的。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ㄞˊ;「台」則解釋為「說(悅)也」,即喜悅的意思,音ㄧˊ。「臺」和「台」音義皆不同。
後來,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出現其他字義,分別讀為ㄊㄞ與ㄊㄞˊ,「臺」、「台」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仍不一樣。到了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至於兩者通用關係如何產生,一般認為是久了成習慣。
陳雪玉說,教育部的公文,未來都須用「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在使用字上寫「臺灣」而非「台灣」;此外,也會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未來教科書上也是使用「臺灣」。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110513x112010121300059,00.html
-------------------------------------------------------------------------
臺灣非台灣 教育部要正名
聯合新聞網 2010/12/13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臺:音ㄊㄞˊ,高而平、可供眺望四方的建築物。 資料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愛「臺灣」、愛「臺妹」,但教育部可不建議寫成「台」。教育部國語會表示,經過學者考據字源,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正式公告,寫到「臺灣」時,標準字體應選用「臺」,而不是「台」;兩字因音同而借用,但其意義並不相同。
對於台灣社會早約定俗成用「台」、「臺」通用,教育部的公文與新聞稿均堅持使用標準字體的「臺」。教育部每周日都會固定發布一個漢字的「說文解字」,昨天則選定「臺」字。
台:音ㄧˊ,喜悅;音ㄊㄞˊ,「臺」的俗字。 資料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教育部指出,詳考歷代字韻書,在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即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 ;「台」則釋為「說(悅)也」,即喜悅的意思,音 ,到了唐、宋,「台」也可唸成ㄊ ,兩者才有同音關係,在明清小說刻本如《目連記》、《金瓶梅》等,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因此,按教育部公布的標準字體,如「臺灣」、「舞臺」、「天文臺」、「臺端」、「兄臺」,均選用「臺」為標準用字,「台」則視為「臺」的俗寫,非正式文件可用「台」,但正式文件應用「臺」。
吳揆:大家看了認得就好
【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教育部要把公文上所有的「台灣」改成「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簡體的「台」已成為大家書寫的習慣,只要「大家看了認得」,也沒什麼不便;教育部要怎麼做,得看教育部提出的腹案是什麼。
對於是否所有部會都跟進教育部作法,吳敦義說,書寫上的習慣「有點像英文」,有印刷體也有書寫體;教育部要統統改成筆畫較多的正體,「只要他們覺得可以,一般民眾也認識這個字」,也沒什麼不得了。
吳敦義說,他對簡體字的看法是只要不是「簡到讓大家認不得或含混」就好,如果簡起來約定俗成,大家都習慣,也沒有什麼不好。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8128
-------------------------------------------------------------------------
公文、教科書 一律用臺灣
國語日報 2010/12/13 楊惠芳/臺北報導
「臺」灣、「台」灣一樣嗎?由於「台」字的筆畫較少,越來越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有失正體字的字義,教育部應該要「正字」。教育部考據字源結果後定調,以後公文一律須用「臺」灣,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希望教科書中不要再使用「台」灣。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則有 的音,指喜悅的意思。由此可知,「臺」、「台」兩字的本義及字音並不一樣。
陳雪玉說,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兩者有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不相涉。在明清小說刻本,如《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不過,學生若寫「台」灣是否算寫錯字?陳雪玉未正面答覆,只強調教育部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她指出,教育部標準字體在「臺灣」、「舞臺」、「天文臺」、「臺端」等詞,都是以「臺」為標準用字。
陳雪玉表示,教育部公布的標準字體,都可在文獻中找到出處,並不是另造新字;選字力求符合六書及造字原理,使其不但蘊涵教育意義,並可保存文字資料。
資料來源: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70375
-------------------------------------------------------------------------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用正字
自由時報 2010-12-13 〔記者胡清暉、黃維助、謝文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要求教科書中一律使用「臺灣」。 (記者鹿俊為攝)
「台灣」也要正名?由於「臺」和「台」兩字坊間經常通用,而「台」字筆畫較少,愈來愈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教育部考據字源後宣布,以後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商,預計後年教科書就會統稱「臺灣」。
教科書將統一用「臺」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強調,雖然在教育體系內規範使用「臺灣」,也鼓勵大家平日多書寫正體字,但考慮民眾長期約定俗成的習慣,未來各級升學考試時,寫「台灣」不會扣分,目前也沒有考慮更改路標或招牌。
陳雪玉指出,「台」是「臺」的異體字,不是簡體字,教科書的台北、台中、台南等地名,也要一律書寫為臺北、臺中、臺南。
考試寫「台」不會扣分
陳雪玉分析,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臺」(音ㄊㄞˊ)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音ㄧˊ )則是喜悅的意思,同樣的用法在《史記》中也有提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由此可見,兩者在字音、字義上沒有相關。
到了唐、宋,《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同時可念為ㄊㄞˊ 、ㄊㄞ,因此,「臺」和「台」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仍不相涉。直到明清小說《目連記》、《金瓶梅》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陳雪玉說明,教育部在研訂標準用字時,考量「臺」字「觀四方之高處」的本義,例如「瞭望臺」、「臺階」,並由「高者尊之」概念引申而來的「兄臺」、「臺端」等尊稱敬詞,因而在民國七十一年公告「臺」為標準用字。然而,民眾寫久了便成習慣,在非正式文件中,逐漸以「台」取代「臺」字。教育部基於保存漢字形構歷史、形體之美的價值,規定教育部公文及教科書未來必須用「臺灣」。至於其他部會公文用字,教育部將會與行政院持續溝通。
「台」是「臺」的異體字
對於外界質疑,統一使用「臺灣」是否有政治考量?陳雪玉強調,教育部所公布的標準字體,都可以在文獻中找到出處,選字力求符合六書及造字原理,正名主因在於,長期有民眾反映「臺」和「台」易生混淆、不知要如何使用,才會藉由這次Web公文系統改版的機會釐清。
雖教育部正名「臺灣」非「台灣」,但包括各政府機關的政令宣導及新聞稿,大都書寫著「台灣」,例如馬英九總統的治國週記中提到的「夜市遊台灣」,行政院「投資台灣、啟動黃金十年」等政策,用的也是台灣;就有民眾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要正名為臺灣,根本是吃飽太閒、多此一舉。
民眾批評吃飽太閒
對於教育部決定使用「臺灣」,行政院其他部會是否要比照?吳揆昨回應說,要看教育部提出的腹案是什麼。
吳揆指出,印在公文書上的文字,有人用比較正體的「臺」字,簡體的「台」字(教育部指為臺的異體字),也已成為大家書寫上的習慣,有點像英文,有印刷體也有書寫體,教育部是不是要改成筆畫較多的正體,只要他們覺得可以,一般民眾也認識這個字,在書寫的時候寫成「台」,也沒什麼不得了,大家用得自在、都認識,沒什麼不好。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3/today-t2.htm
-------------------------------------------------------------------------
臺灣VS.台灣 學者:文字成俗 無需刻意翻轉
自由時報 2010-12-13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教育部正名「臺灣」非「台灣」,學者專家認為文字須建立在社會認同的基礎上,教育部沒有必要刻意去扭曲翻轉大家的習慣。
目前無論政府單位或是學校,「台」或「臺」都常見混用,例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在學校網頁上校名用「臺」,但網站上其他校方資訊也可見「台」;台鐵場站設施如台北、台中則多使用「台」字。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台北市敦化國中國文老師吳忠泰認為,坊間有許多字都是沿用俗字,教育部對於文字規劃應該要有整體性,且必須建立在社會認同的基礎上,如果只針對「台」這個字,未免太有針對性,也容易讓人聯想是否有政治考量。
吳忠泰舉例,弓「矢」的「矢」是象形字,但如今大多人已寫成弓「箭」,並轉化成為形聲字,如果依據教育部的想法,應該改為弓「矢」,較符合考據、又具象形意義,同時筆畫也較少。
政府公文宜用臺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今年大學指考閱卷召集人謝海平分析,政府公文及教科書較為正式的用法寫成「臺」是對的,但一般民眾的寫法可以從俗。
謝海平指出,文字和語言沒有固定法則,「台」或是「臺」在閱卷時不會嚴格扣分,未來「台」是否要扣分,應該由教育部統一規範。
宜蘭高中校長、教育部高中課程課務發展工作圈總召集人吳清鏞指出,究竟是「臺灣」還是「台灣」?有沒有必要統一正名?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既然教育部經討論後宣布,教學現場會配合教育部政策。
民眾寫法可從俗
但也有中學校長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不斷隨時代變遷的,在書寫上大多人已使用為「台」灣,教育部沒有必要刻意去扭曲翻轉大家的習慣,至於所謂的考據結果,究竟要上溯到什麼年代?不明白為何硬要現代人去配合古早的歷史淵源?
知名文學家、搶救國文聯盟副召集人張曉風則表示,在電腦打字時代,許多人用注音拼音法,究竟是「台」或「臺」,其實沒什麼差別,但姓氏、專有名詞有其獨特性,應該使用為「臺」。
張曉風說,以她平日的書寫習慣,台北或台灣都是寫「台」,但已故的文學家臺靜農,為了表示尊敬,她就會寫成「臺」。
國立編譯館館長潘文忠表示,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出版社都會以國語會公告的標準用字做為編輯原則,一直以來教科書都是使用「臺」這個字。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3/today-life8.htm
-------------------------------------------------------------------------
台灣正名「臺灣」 綠委不以為然
自由時報 12/13 〔本報訊〕
教育部昨(12)日決定,往後部內公文要用正體字「臺灣」取代筆劃較少的「台灣」,各級學校、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商也預定在後年教科書內跟進,引起外界爭議,綠營立委今天更通批「脫褲子放屁」。
由於「台」與「臺」二字通用,民眾書寫時多半選擇筆劃數較少的「台」字使用,但教育部考據字源後,認為民眾慣用的「台灣」應改為「臺灣」,並宣布往後教育部公文比照辦理。
民進黨立委李俊毅痛批,此舉形同「脫褲子放屁」,並表示「臺」與筆劃較少的「台」本來就是通用,李俊毅更指出,應先檢視總統馬英九、國民黨,在各種重大的選舉當中,使用的是「臺」還是「台」。
對於「臺」字所引起的爭議,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今天也解釋,使用「臺」只是站在教育立場,讓師生確實了解,與考試無關,且考慮民眾長期以來的用字習慣,應試時若寫「台」字並不會被扣分。
資料來源: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42583
-------------------------------------------------------------------------
教部正名「臺」灣 學生寫「台」不扣分
中時電子報 2010-12-13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陳映竹】
教育部通函各級學校以及國立編譯館,未來臺灣的「臺」,必須使用筆劃較多的「臺」,而不能寫筆劃比較少的「台」。教育部強調,教育立場是鼓勵使用正體字,學生考試寫筆劃較少的異體字「台」,並不會扣分。
臺灣的「臺」,幾乎所有民眾、機關團體都習慣使用筆劃比較少的「台」,不過教育部考據字源之後,通函各級學校、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商,規定必須使用正體字「臺」。
不過有民眾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教育部是多此一舉、管太多,對此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站在教育的立場是鼓勵教育部所屬機關學校,使用正體字,發函要求教育部所屬機關學校公文的用字、住址等能配合修正,但並沒有強制性。
至於教學現場,也鼓勵教師教導正體字,但如果學生考試寫異體字「台」,也不會被扣分。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30502x132010121300674,00.html
-------------------------------------------------------------------------
臺灣取代台灣 脫離現實生活
NOWnews 2010/12/14 李福生
教育部12日指出,考據字源結果後定調,以後部內公文一律須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盼教科書中不要再看到「台灣」的用字。
以字源結果來定調是「臺灣」非「台灣」,這顯然與現今民眾的認知有很大的出入,現今「台灣」二字早為民眾所接受,與民眾生活融為一體,一些大企業如「台灣高鐵」、「台灣大哥大」,台鐵的影音專區出現的亦是「今日的台鐵」,還有「台銀簡介」等等,均是使用「台」字,而非「臺」字,搭車、通訊、儲蓄等生活上與民眾息息相關的事項,都是用「台」字,若公文強行以「臺」替「台」,很顯然是會形成政府與民間「一國兩制」現象。
本質上,「台」字的筆畫較少,越來越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這是現代文字便利性的呈現,文字是用於溝通的,它必須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如此,方具其實質意義,如果說今日以字源來定「臺灣」,但未來民眾還是依方便寫「台灣」,這樣的「正名」改變無法改變民眾行之已久的書寫習慣,又有什麼意義呢?
此外,當記者問及學生若寫「台灣」就算寫錯字?教育部官員並未對此正面答覆,僅說,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如此,將茲事體大,「台與臺」字未有一定對錯標準,將會影響學生考試分數的權益,若教育部要正名「臺灣」,學生寫「台灣」是對是錯,就必須態度明確,模擬兩可,實不可取!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10/12/14/142-2673124.htm
-------------------------------------------------------------------------
「臺」和「台」用得很亂,政府單位也不例外。咱「臺」中市政府,不只公文上的頭銜亂,連市政大樓上的全銜都曾經是「台」中市政府。幾年前市政大樓上的全銜換成了「臺」中市政府,但如「臺」中市XX局,大多還是「台」中市XX局;甚至在同一文件上都可能是「臺」、「台」混雜。
其實「臺」或「台」我倒沒有特別意見,我只是希望能「統一」。以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吳院長「只要大家用得自在、都能辨識,沒甚麼不好」的說法我可以接受,的確能溝通就好。但對一個學習識字的小學生呢,我們可以教他「『臺』或『台』均可」嗎?當自己學校校門口的全銜都可以是「台」中市北屯區XX國民小學時,我如何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臺」才是對的?(註:學校校門口全銜的那個「臺」在前一陣子換了,相信花了不少錢......。)
雖然我還是不確定從此以後大家不再「黑白亂『臺』」,但這問題總算得到「高層」重視。還有一個我也曾多次向許多單位提過的類似混亂需要解決:各單位全銜英譯。咱們臺中市近百個中小學,校名全銜英譯就有 3、4 種以上的「文法」,不會也是「都可以」吧?
2010/12/14
才一被質疑,教育部似乎打算「吞」下去了......。
寫「台」也不會被扣分,那不必教了!還是直接教「要怎麼『臺』隨你高興」?
「臺灣」之外,還有「舞臺」、「天文臺」、「臺端」、「兄臺」......這些語詞呢?比照辦理?
是「臺」不是「台」 教育部正名
蘋果日報 2010年12月12日 蘋果即時
教育部近日統整國字形音義,確定應用「臺灣」而非「台灣」,已發函所屬機構並建議行政院秘書處在公文統一用「臺」,另行文國立編譯館,未來教科書審訂應改為「臺灣」。
教育部指出,經委託學者考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臺」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物,音「ㄊㄞˊ」;「台」釋為「說(悅)也」,即喜悅,音「一ˊ」;唐、宋字韻書中,二字產生同音關係;明清小說刻本開始假借台為臺,久而成習。教育部考量「臺」可表「觀四方之高處」本義,較具意義。
資料來源: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5/ArtID/97011/IssueID/20101212
-------------------------------------------------------------------------
教育部為臺灣正名:不是「台」灣
NOWnews 2010/12/12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根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ㄞˊ」;「台」是「說(悅)也」,即喜悅之義,音「一ˊ」。
一般人寫「ㄊㄞˊ灣」時,大多寫「台灣」,但教育部今天(12日)指出,經過考據字源,以後教育部內的公文一律要寫「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和國立編譯館,希望教科書裡不要再看到「台灣」這種用字。
「台」字筆畫少較好寫,但也有不少民眾向教育部反映,「台灣」失去正體字的字義,希望教育部要「正字」。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根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ㄞˊ」;「台」是「說(悅)也」,即喜悅之義,音「一 ˊ」;而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有其他字義,「台」與「臺」兩者產生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並不相同。
陳雪玉也指出,到了明清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裡,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然而為何現在通用?一般認為是時間久了就成習慣;因此,未來教育部的公文都必須用「臺灣」,並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寫「臺灣」而不是「台灣」;另也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教科書上也使用「臺灣」。
至於學生如果寫成「台灣」算不算錯字?陳雪玉只表示,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而其他部會的公文用字,將會與行政院溝通如何使用。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10/12/12/91-2672764.htm
-------------------------------------------------------------------------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正體字
中央通訊社 2010/12/12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2日電)
「臺灣」、「台灣」一樣嗎?教育部今天指出,考據字源結果後定調,以後部內公文一律須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盼教科書中不要再看到「台灣」的用字。
由於「台」字的筆畫較少,越來越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有失正體字的字義,希望教育部應該要「正字」。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則是喜悅的意思;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有其它字義,兩者有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不相涉。
陳雪玉說,在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至於兩者通用關係如何產生,一般認為是久了成習慣。
陳雪玉說,教育部的公文,未來都須用「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在使用字上寫「臺灣」而非「台灣」;此外,也會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未來教科書上也是使用「臺灣」。
記者問及學生若寫「台灣」就算寫錯字?陳雪玉並未正面答覆,僅說,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
至於其他部會公文用字,陳雪玉指出,將會與行政院溝通。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2120073
-------------------------------------------------------------------------
此臺非彼台?吳揆:自在就好
自由時報 2010-12-12 〔中央社〕
此「臺」非彼「台」?教育部考據後表示,以後部內公文將用「臺灣」。其他部會是否沿用?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說,再看教育部提案,不管正體簡體字,只要大眾自在、能辨識就好。
教育部指出,依照考據字源後的結果,未來教育部的公文都須用「臺灣」,其他部會是否沿用,將與行政院溝通。吳敦義傍晚出席全國客家會議閉幕式後表示,部會公文是否都要改用「臺灣」,將看教育部提出的案子再行決定。
吳敦義表示,簡寫的「台」已是大家書寫的習慣,「臺」或「台」就像英文有書寫體和印刷體,只要大家看到認得,他覺得沒什麼不便。
吳敦義指出,其實一般民眾也認識「臺」,書寫時寫成習慣寫法,只要大家用得自在、都能辨識,沒甚麼不好。不過,簡體字如果簡到認不得,造成混淆,就比較不佳。
資料來源: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42317&type=%E5%8D%B3%E6%99%82%E6%96%B0%E8%81%9E
-------------------------------------------------------------------------
臺灣還是台灣?教部要正體字
中時電子報 2010-12-13 中國時報 【林志成/台北報導】
到底是「台灣」還是「臺灣」?教育部表示,根據考據結果,「臺灣」才是正確用法,以後教育部公文中一律會用「臺灣」兩字,並將通函國立編譯館及各級學校,在編定教科書及教學上,不要再用「台灣」了。
為了書寫上方便,愈來愈多人選擇以筆畫較少的「台灣」取代「臺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這種寫法失去正體字的意義,是不正確的,希望教育部「正字」。
為使文字教學由亂趨整,建立正確用字規範,教育部自六十二年委託學者專家研訂國民常用字及標準字體,並在七十一年公告。經考據文字源流,「臺灣」、「臺中」、「臺南」才是正確,「台灣」、「台中」、「台南」是錯誤的。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ㄞˊ;「台」則解釋為「說(悅)也」,即喜悅的意思,音ㄧˊ。「臺」和「台」音義皆不同。
後來,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出現其他字義,分別讀為ㄊㄞ與ㄊㄞˊ,「臺」、「台」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仍不一樣。到了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至於兩者通用關係如何產生,一般認為是久了成習慣。
陳雪玉說,教育部的公文,未來都須用「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在使用字上寫「臺灣」而非「台灣」;此外,也會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未來教科書上也是使用「臺灣」。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110513x112010121300059,00.html
-------------------------------------------------------------------------
臺灣非台灣 教育部要正名
聯合新聞網 2010/12/13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臺:音ㄊㄞˊ,高而平、可供眺望四方的建築物。 資料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愛「臺灣」、愛「臺妹」,但教育部可不建議寫成「台」。教育部國語會表示,經過學者考據字源,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正式公告,寫到「臺灣」時,標準字體應選用「臺」,而不是「台」;兩字因音同而借用,但其意義並不相同。
對於台灣社會早約定俗成用「台」、「臺」通用,教育部的公文與新聞稿均堅持使用標準字體的「臺」。教育部每周日都會固定發布一個漢字的「說文解字」,昨天則選定「臺」字。
台:音ㄧˊ,喜悅;音ㄊㄞˊ,「臺」的俗字。 資料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教育部指出,詳考歷代字韻書,在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即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 ;「台」則釋為「說(悅)也」,即喜悅的意思,音 ,到了唐、宋,「台」也可唸成ㄊ ,兩者才有同音關係,在明清小說刻本如《目連記》、《金瓶梅》等,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因此,按教育部公布的標準字體,如「臺灣」、「舞臺」、「天文臺」、「臺端」、「兄臺」,均選用「臺」為標準用字,「台」則視為「臺」的俗寫,非正式文件可用「台」,但正式文件應用「臺」。
吳揆:大家看了認得就好
【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教育部要把公文上所有的「台灣」改成「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簡體的「台」已成為大家書寫的習慣,只要「大家看了認得」,也沒什麼不便;教育部要怎麼做,得看教育部提出的腹案是什麼。
對於是否所有部會都跟進教育部作法,吳敦義說,書寫上的習慣「有點像英文」,有印刷體也有書寫體;教育部要統統改成筆畫較多的正體,「只要他們覺得可以,一般民眾也認識這個字」,也沒什麼不得了。
吳敦義說,他對簡體字的看法是只要不是「簡到讓大家認不得或含混」就好,如果簡起來約定俗成,大家都習慣,也沒有什麼不好。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8128
-------------------------------------------------------------------------
公文、教科書 一律用臺灣
國語日報 2010/12/13 楊惠芳/臺北報導
「臺」灣、「台」灣一樣嗎?由於「台」字的筆畫較少,越來越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有失正體字的字義,教育部應該要「正字」。教育部考據字源結果後定調,以後公文一律須用「臺」灣,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希望教科書中不要再使用「台」灣。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則有 的音,指喜悅的意思。由此可知,「臺」、「台」兩字的本義及字音並不一樣。
陳雪玉說,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兩者有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不相涉。在明清小說刻本,如《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不過,學生若寫「台」灣是否算寫錯字?陳雪玉未正面答覆,只強調教育部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她指出,教育部標準字體在「臺灣」、「舞臺」、「天文臺」、「臺端」等詞,都是以「臺」為標準用字。
陳雪玉表示,教育部公布的標準字體,都可在文獻中找到出處,並不是另造新字;選字力求符合六書及造字原理,使其不但蘊涵教育意義,並可保存文字資料。
資料來源: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70375
-------------------------------------------------------------------------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用正字
自由時報 2010-12-13 〔記者胡清暉、黃維助、謝文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要求教科書中一律使用「臺灣」。 (記者鹿俊為攝)
「台灣」也要正名?由於「臺」和「台」兩字坊間經常通用,而「台」字筆畫較少,愈來愈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教育部考據字源後宣布,以後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商,預計後年教科書就會統稱「臺灣」。
教科書將統一用「臺」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強調,雖然在教育體系內規範使用「臺灣」,也鼓勵大家平日多書寫正體字,但考慮民眾長期約定俗成的習慣,未來各級升學考試時,寫「台灣」不會扣分,目前也沒有考慮更改路標或招牌。
陳雪玉指出,「台」是「臺」的異體字,不是簡體字,教科書的台北、台中、台南等地名,也要一律書寫為臺北、臺中、臺南。
考試寫「台」不會扣分
陳雪玉分析,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臺」(音ㄊㄞˊ)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音ㄧˊ )則是喜悅的意思,同樣的用法在《史記》中也有提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由此可見,兩者在字音、字義上沒有相關。
到了唐、宋,《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同時可念為ㄊㄞˊ 、ㄊㄞ,因此,「臺」和「台」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仍不相涉。直到明清小說《目連記》、《金瓶梅》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陳雪玉說明,教育部在研訂標準用字時,考量「臺」字「觀四方之高處」的本義,例如「瞭望臺」、「臺階」,並由「高者尊之」概念引申而來的「兄臺」、「臺端」等尊稱敬詞,因而在民國七十一年公告「臺」為標準用字。然而,民眾寫久了便成習慣,在非正式文件中,逐漸以「台」取代「臺」字。教育部基於保存漢字形構歷史、形體之美的價值,規定教育部公文及教科書未來必須用「臺灣」。至於其他部會公文用字,教育部將會與行政院持續溝通。
「台」是「臺」的異體字
對於外界質疑,統一使用「臺灣」是否有政治考量?陳雪玉強調,教育部所公布的標準字體,都可以在文獻中找到出處,選字力求符合六書及造字原理,正名主因在於,長期有民眾反映「臺」和「台」易生混淆、不知要如何使用,才會藉由這次Web公文系統改版的機會釐清。
雖教育部正名「臺灣」非「台灣」,但包括各政府機關的政令宣導及新聞稿,大都書寫著「台灣」,例如馬英九總統的治國週記中提到的「夜市遊台灣」,行政院「投資台灣、啟動黃金十年」等政策,用的也是台灣;就有民眾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要正名為臺灣,根本是吃飽太閒、多此一舉。
民眾批評吃飽太閒
對於教育部決定使用「臺灣」,行政院其他部會是否要比照?吳揆昨回應說,要看教育部提出的腹案是什麼。
吳揆指出,印在公文書上的文字,有人用比較正體的「臺」字,簡體的「台」字(教育部指為臺的異體字),也已成為大家書寫上的習慣,有點像英文,有印刷體也有書寫體,教育部是不是要改成筆畫較多的正體,只要他們覺得可以,一般民眾也認識這個字,在書寫的時候寫成「台」,也沒什麼不得了,大家用得自在、都認識,沒什麼不好。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3/today-t2.htm
-------------------------------------------------------------------------
臺灣VS.台灣 學者:文字成俗 無需刻意翻轉
自由時報 2010-12-13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教育部正名「臺灣」非「台灣」,學者專家認為文字須建立在社會認同的基礎上,教育部沒有必要刻意去扭曲翻轉大家的習慣。
目前無論政府單位或是學校,「台」或「臺」都常見混用,例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在學校網頁上校名用「臺」,但網站上其他校方資訊也可見「台」;台鐵場站設施如台北、台中則多使用「台」字。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台北市敦化國中國文老師吳忠泰認為,坊間有許多字都是沿用俗字,教育部對於文字規劃應該要有整體性,且必須建立在社會認同的基礎上,如果只針對「台」這個字,未免太有針對性,也容易讓人聯想是否有政治考量。
吳忠泰舉例,弓「矢」的「矢」是象形字,但如今大多人已寫成弓「箭」,並轉化成為形聲字,如果依據教育部的想法,應該改為弓「矢」,較符合考據、又具象形意義,同時筆畫也較少。
政府公文宜用臺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今年大學指考閱卷召集人謝海平分析,政府公文及教科書較為正式的用法寫成「臺」是對的,但一般民眾的寫法可以從俗。
謝海平指出,文字和語言沒有固定法則,「台」或是「臺」在閱卷時不會嚴格扣分,未來「台」是否要扣分,應該由教育部統一規範。
宜蘭高中校長、教育部高中課程課務發展工作圈總召集人吳清鏞指出,究竟是「臺灣」還是「台灣」?有沒有必要統一正名?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既然教育部經討論後宣布,教學現場會配合教育部政策。
民眾寫法可從俗
但也有中學校長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不斷隨時代變遷的,在書寫上大多人已使用為「台」灣,教育部沒有必要刻意去扭曲翻轉大家的習慣,至於所謂的考據結果,究竟要上溯到什麼年代?不明白為何硬要現代人去配合古早的歷史淵源?
知名文學家、搶救國文聯盟副召集人張曉風則表示,在電腦打字時代,許多人用注音拼音法,究竟是「台」或「臺」,其實沒什麼差別,但姓氏、專有名詞有其獨特性,應該使用為「臺」。
張曉風說,以她平日的書寫習慣,台北或台灣都是寫「台」,但已故的文學家臺靜農,為了表示尊敬,她就會寫成「臺」。
國立編譯館館長潘文忠表示,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出版社都會以國語會公告的標準用字做為編輯原則,一直以來教科書都是使用「臺」這個字。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3/today-life8.htm
-------------------------------------------------------------------------
台灣正名「臺灣」 綠委不以為然
自由時報 12/13 〔本報訊〕
教育部昨(12)日決定,往後部內公文要用正體字「臺灣」取代筆劃較少的「台灣」,各級學校、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商也預定在後年教科書內跟進,引起外界爭議,綠營立委今天更通批「脫褲子放屁」。
由於「台」與「臺」二字通用,民眾書寫時多半選擇筆劃數較少的「台」字使用,但教育部考據字源後,認為民眾慣用的「台灣」應改為「臺灣」,並宣布往後教育部公文比照辦理。
民進黨立委李俊毅痛批,此舉形同「脫褲子放屁」,並表示「臺」與筆劃較少的「台」本來就是通用,李俊毅更指出,應先檢視總統馬英九、國民黨,在各種重大的選舉當中,使用的是「臺」還是「台」。
對於「臺」字所引起的爭議,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今天也解釋,使用「臺」只是站在教育立場,讓師生確實了解,與考試無關,且考慮民眾長期以來的用字習慣,應試時若寫「台」字並不會被扣分。
資料來源: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42583
-------------------------------------------------------------------------
教部正名「臺」灣 學生寫「台」不扣分
中時電子報 2010-12-13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陳映竹】
教育部通函各級學校以及國立編譯館,未來臺灣的「臺」,必須使用筆劃較多的「臺」,而不能寫筆劃比較少的「台」。教育部強調,教育立場是鼓勵使用正體字,學生考試寫筆劃較少的異體字「台」,並不會扣分。
臺灣的「臺」,幾乎所有民眾、機關團體都習慣使用筆劃比較少的「台」,不過教育部考據字源之後,通函各級學校、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商,規定必須使用正體字「臺」。
不過有民眾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教育部是多此一舉、管太多,對此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站在教育的立場是鼓勵教育部所屬機關學校,使用正體字,發函要求教育部所屬機關學校公文的用字、住址等能配合修正,但並沒有強制性。
至於教學現場,也鼓勵教師教導正體字,但如果學生考試寫異體字「台」,也不會被扣分。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30502x132010121300674,00.html
-------------------------------------------------------------------------
臺灣取代台灣 脫離現實生活
NOWnews 2010/12/14 李福生
教育部12日指出,考據字源結果後定調,以後部內公文一律須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盼教科書中不要再看到「台灣」的用字。
以字源結果來定調是「臺灣」非「台灣」,這顯然與現今民眾的認知有很大的出入,現今「台灣」二字早為民眾所接受,與民眾生活融為一體,一些大企業如「台灣高鐵」、「台灣大哥大」,台鐵的影音專區出現的亦是「今日的台鐵」,還有「台銀簡介」等等,均是使用「台」字,而非「臺」字,搭車、通訊、儲蓄等生活上與民眾息息相關的事項,都是用「台」字,若公文強行以「臺」替「台」,很顯然是會形成政府與民間「一國兩制」現象。
本質上,「台」字的筆畫較少,越來越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這是現代文字便利性的呈現,文字是用於溝通的,它必須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如此,方具其實質意義,如果說今日以字源來定「臺灣」,但未來民眾還是依方便寫「台灣」,這樣的「正名」改變無法改變民眾行之已久的書寫習慣,又有什麼意義呢?
此外,當記者問及學生若寫「台灣」就算寫錯字?教育部官員並未對此正面答覆,僅說,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如此,將茲事體大,「台與臺」字未有一定對錯標準,將會影響學生考試分數的權益,若教育部要正名「臺灣」,學生寫「台灣」是對是錯,就必須態度明確,模擬兩可,實不可取!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10/12/14/142-2673124.htm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