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專業、嚴謹如醫學界,都對過動症的診斷有不同看法,那一個教師,要面對全班近半可能是、可能不是的「疑似過動兒」,又該怎麼辦?
輕率診斷 全班竟近半過動兒
學童濫服「利他能」 失眠失食欲
蘋果日報 2013年07月01日 【魏斌、鄭敏玲、蔡明樺╱連線報導】
幼稚園就被懷疑有過動症的邱晨耘(左),因媽媽耐心陪伴走過狂飆期。魏斌攝
高市一所國小,全班二十八人竟有十二人服用過動症(ADHD)藥物,家醫科醫師李佳燕和人本基金會最近舉辦多場座談,痛陳:「過動症被過度診斷!」籲兒童心智科醫師審慎評估、給藥;但兒童精神醫學界強烈反彈,「兒心科醫師絕不會一診斷就給藥!」憂類似論調恐讓孩子錯失治療機會。
執業二十六年的醫師李佳燕表示,她的小孩讀國小三年級時也被老師懷疑有過動症,加上在診間看過太多家長因為子女不乖、好動,被老師要求看醫生,引發她對過動症的關切。她認為,台灣兒心科醫師多依循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標準判定過動症,「九項評鑑量表只要有幾項常發生就被視為過動症,似嫌輕率。」
我沿用美國標準
李佳燕擔心,這些被認為有過動症的孩子,確診後開始服用「利他能」藥物,會出現失眠、沒食欲等副作用,且目前沒人確認長期服用的後遺症為何,恐讓孩童陷入不可知的風險。
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說:「過動症確實已被過度診斷!」專研醫療社會學的輔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曾凡慈說,全球至少有三套診斷過動症的標準,「台灣沿用美國的標準,較為寬鬆。」
「孩子原就好動」
日前也有精神科醫師接獲兩起案例,指有家長透過網路購買利他能給孩子吃,希望藉此能變「聰明」;台中榮總精神科醫師林志堅表示,的確有家長到門診要求開利他能給小孩吃,理由是因為小孩無法整天坐在書桌前念書,便以為小孩罹患過動症,這其實只是父母太緊張。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音同玲)表示,國內過動症盛行率約百分之七至十二,實際用藥者不到一半,量表只是輔佐工具,是否用藥還是得靠專業醫師臨床診斷。
台中榮總精神部主任陳展航說,學齡前的孩子腦部還在發展,原本就好動,如果真的老是乖乖聽話或是不亂動,家長才該擔心!但國小階段的小孩腦部發展已可擁有自我克制能力,如果這個階段出現極端且高頻率的失控,最好就醫檢查。
評量後尚須診斷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科長陳麗娟說,尚無官方版的過動症簡易評量表。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表示,過動症簡易評量結果,可讓醫師初步了解孩童的症狀表現,智障、自閉症也會有類似過動症的表現,所以評量後還得再診斷,才能找出正確療法。
引發爭議的過動症量表
.小孩常在學校上課、寫作業、工作時無法注意細節,常粗心犯錯嗎?
.小孩常在工作時或玩遊戲時難以維持注意力?
.小孩常無法專心聽別人講話?
.小孩常無法依照指示將事情做完?
.小孩常會逃避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如寫作業、掃地等?
.小孩常會遺失東西?
.小孩常會在做事情或進行活動時,易被外界干擾而分心?
.小孩常會忘東忘西?
.小孩常看起來手忙腳亂,或者是一直動來動去?
註:注意力的問題共9題,有5項以上回答是,將被建議盡早就醫,挨轟輕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花蓮玉里醫院
治療過動兒的管制藥品「利他能」。
利他能小檔案
◎英文名稱:Ritalin
◎類別:中樞神經活化劑,為三級管制藥品
◎作用:能增加腦內多巴胺分泌,具鎮定、專心效果,常用來治療過動症,讓患者有活力、提升注意力、增加興趣等
◎藥效:依劑量不同,有5小時到1天不等的效果
◎副作用:
.睡前服用,會因過度興奮睡不著
.引發食欲下降,導致孩童過瘦或發育不良
.過度依賴或服用過量會出現幻覺、妄想
資料來源:台中榮總精神部主任陳展航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701/35119120/
-------------------------------------------------------------------------
全班28人 近半吃過動藥
女醫批量表輕率 「過度診斷」
爽報 2013年07月01日 綜合報導
高市一所國小,全班28人中竟有12人服用過動症藥物,執業26年的家醫科女醫師李佳燕和人本基金會最近辦多場座談,痛陳:「過動症被過度診斷!」呼籲醫師審慎評估、給藥。
李佳燕說,台灣兒心科醫師多依循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標準判定過動症,「9項評量表只要有6項常發生就被視為過動症,似嫌輕率。」李擔心,這些被認為有過動症的孩子,確診後服用「利他能」藥物,會出現失眠、沒食慾等副作用,且目前沒人確認長期服用的後遺症為何,恐讓孩童陷入風險。
暑假後將成為美國華盛頓大學新生的19歲邱晨耘,幼稚園時就被認為罹過動症,但邱母未讓她服藥,改用耐心陪伴。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岺(岺音同玲)表示,國內過動症盛行率約7至12個百分點,實際用藥者不到一半,量表只是輔佐工具,是否用藥還是得靠專業醫師臨床診斷。
資料來源:http://sharpdaily.tw/news/article/supplement/20130701/35117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