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新聞】家有過動兒 應及早就醫

家有過動兒 應及早就醫

聯合新聞網 2013.07.08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

問:我的兒子6歲,我一直以為男生難免比較好動、比較皮,平常跟小孩互動也沒什麼問題,但幼稚園老師寫說孩子坐不住、話很多,建議我帶小孩去診斷是不是過動兒,免得上小學後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同學。想請問什麼情況小孩算是過動? (36歲,上班族,台北市)

宇寧身心診所醫師吳佑佑答:

首先要釐清,孩子好動不等於過動,每個孩子活動量不一樣,專注的時間也會有長短差異。但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小孩,平時在家沒有人搶玩具、不用排隊,或注意力不集中,玩玩具只有三分鐘熱度,但家長大都順著孩子,不容易察覺異狀。但老師一次同時照顧多名小孩,會比較「有感覺」。

如果家中有其他手足,可以先觀察小孩和手足間的互動是否容易有衝突。另外,滿6歲就要上小學了,如果好動造成學習障礙並影響成績,容易讓孩子自我價值感低、影響自信心;或是跟其他小孩的人際相處出現問題,造成沒有人願意跟他做朋友等,這時就需要積極介入治療。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答:

有些過動的孩子上課時明明會寫、會念,卻讓老師無法維持上課秩序,或根本就無法專注學習、影響成績,甚至還會出現愛動手打人、摸人、管不住自己等行為,若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是需要就醫的徵兆。

但觀察到孩子有這些現象,最好先找兒童精神科醫師診斷,看看是否需要治療,因為醫師的問診很重要,不可以只靠評量表判斷,家長更不可以為了增加孩子的注意力,自行買藥給孩子服用。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014263.shtml

-------------------------------------------------------------------------

〈親子會客室〉搞定你家小惡魔

自由時報 2013-7-3 文/粘晶菁

「這孩子是生下來折磨我的嗎?停不下來的聒噪、功課就幾頁,從7點寫到11點、安親班一個換過一個。」更別說學校老師永無止境的抱怨,寫滿的聯絡簿、好幾通電話,說得家長無地自容,好像是自己闖禍。「我都講幾次了,就是說不聽」、「他故意要氣我」,隨著這些情節,父母的憤怒升高,接著心力交瘁,「這孩子我不管了」、「他要學壞,是他自己選的」。

過動兒其實有生理原因,並非是孩子性格反叛,跟家長作對。對過動兒來說,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太到」。

過動症是大腦前額葉「行為抑制」功能失常,無法對自己正在做的行為「喊停」,來監控管理自己的行為。當他們的小腦袋瓜出現突如其來的想法或衝動,往往沒有好好思考就馬上執行。這樣的失常也使他們對於「我所做的事」與「事情帶來的結果」間的連結產生困難。

<家長看過來>教養6原則 度過過動期

兒童期大腦急速的發展,就跟學說話、走路一樣,前額葉功能的發展有快有慢,隨年齡增長,大部分過動兒的症狀會逐漸減少,部分患者到青少年階段這些症狀不再出現。

但不樂見的是,在這火爆衝突的階段留下情緒問題、長期因注意力問題而學習困難……等,導致孩子沒自信,甚至孩子自我放棄,變成「歹仔」。不能讓「行為抑制」功能失常,做為孩子表現不好的藉口,家長必須要幫助他控制、管理自己的行為,為自己負責。所以,過動兒父母的教養可參考以下原則:

1.給予行為獎勵:過動兒容易感到煩躁,且難犧牲眼前的誘惑,來換取更大、更好的目標,這使他們難持續完成應盡的任務。家長除了可在孩子專心進行任務時,即時給予讚美或獎勵外,也建議將他需完成的事情拆成小步驟,完成每個步驟都給予小獎勵。

2.放大行為後果:孩子在學習「我所做的事」與「事情帶來的結果」之間有困難。為了讓孩子學會負責、遵守約定,家長必須提供更強、更明顯的行為結果。通常一般的孩子守規矩時,你稍稱讚,他就繼續當乖寶寶,但對過動兒,口頭稱讚外,更需要用利誘來讓他維持好表現。

3.獎勵優先處罰:只有處罰而沒有正面的獎勵,效果很低,且容易引起孩子的敵意和憤怒(雖然這是目前台灣家長普遍採取的方式)。想改變孩子不適當的行為,先想好用什麼恰當的行為來代替,當孩子出現恰當的行為,就立即且頻繁的鼓勵他。例如你不希望孩子在馬路上奔跑,可以和他說「走路時牽著媽媽」而非「不要跑來跑去」。

4.在一旁陪伴:過動兒由於行為抑制功能失常,腦中很容易閃過雜七雜八的念頭,難專心一致。建議家長在旁邊陪著他做,或是放張小卡片,上面列舉他需要注意的事。具體提醒越多,他越能照著指示完成。但家長切記不要過分叨念,否則適得其反。

5.提醒內在動機:過動兒內在動機較弱,需家長提醒(例如:想要得到好成績、當第一名……等)。當他完成任務,除了實質的獎勵外,也要以內在動機誇獎他(例如:你好棒!你是第一名),讓他更堅持下去。

6.採取行動時,不要吹鬍子瞪眼:過動兒並非不知道,亦非缺乏能力,而是做不太到。你怒髮衝冠不能幫助他改變大腦神經機制的問題,且更容易引起雙方的敵意。他對講理、說教比較沒反應,對實際的結果和回饋比較有感覺,just do it!他的行為就會一點一滴改變。

教養過動症的孩子容易引起挫折,好像原地打轉,家長要記得孩子的狀況有其生理因素,接納孩子的特質。你是孩子的榜樣,深呼吸、保持冷靜,不要把孩子的問題當做自己的問題,堅持下去。如果有需要,都可以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3/today-family1.htm

-------------------------------------------------------------------------

孩子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怎麼辦?醫:趁早治療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 2013.06.18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孩子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應趁早治療)

孩子常常坐不住、跟他講話好像沒有認真在聽、常會忘東忘西,糾正過好幾次仍然一如故往,甚至學校老師也常反應孩子上課不專心,常有粗心大意的錯誤或常因衝動、過動有人際衝突的問題!要注意!孩子可能患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蔡佳叡表示,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孩子通常在學習、自我肯定,甚至人際關係上容易遇到困難,如果未接受適當治療,症狀持續到青少年後,很容易會出現「反社會行為」或是「網路、藥物成癮」。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疑似有不專心、衝動或過動的症狀,應趁早檢查,別錯過孩子治療黃金期。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主要症狀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

蔡醫師表示,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但並不是所有孩子三大症狀都會出現,有些孩子僅以專注力不足做主要表現。而注意力不足像是容易分心、別人說話好像沒有在聽、無法完成他人交辦的事物或缺乏組織能力等;過動通常會合併衝動的症狀,像是無法安靜坐在位置上、參與靜態活動、經常話過多、無法耐心等待,以及中斷或干擾他人。如果孩子在十二歲前出現以上的症狀,並且這些症狀因出現在兩個以上的場所(如:家中,教室)造成影響,就有可能是ADHD。

ADHD治療不用藥的影響遠比用藥副作用來得大

坊間流傳:「ADHD長大會自己好,家長根本不需要擔心?」針對這樣的迷思,蔡佳叡醫師說明,ADHD其實是孩子腦中神經傳導媒介的前額葉皮質區出現問題,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衝動控制較弱。臨床上的確有案例顯示,ADHD孩子的症狀會隨著自我控制力的發展,在衝動過動的部份可能會漸漸好轉,但真正能進步到完全沒有症狀比率不高,而在此過程中因為沒有接受治療或是突然中斷治療對於孩子身心的影響反而較大,因此,建議孩子和家長在能夠與醫師討論以及觀察治療成效之後,再來決定治療時間的長短。

針對ADHD的治療多半以認知行為合併藥物治療,但很多家長對於藥物治療有不正確的認知,像是質疑「孩子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吃藥會不會上癮?」。對此,蔡佳叡醫師表示,其實所有藥都有副作用,只要正確用藥並不會有成癮的問題,而且ADHD不用藥的影響遠比用藥副作用來得大,對孩子的影響更是全面性的。像經常看見家長不願帶孩子治療,等到孩子出現合併的社交衝突或自我肯定等發展都出現問題後才帶來就醫,此時因孩子學習結構變得比較複雜,對立反抗的狀況也加重,治療成效也就變的有限。建議家長,當孩子出現上課不專心、常常坐不住、衝動或過動的症狀導致常常犯錯時,應先放下自己的情緒,花一些時間聆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影響孩子狀況的原因,再帶孩子至兒童心智科接受診斷及治療,不要讓孩子成長的寶貴時間在辛苦與挫折中度過。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7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