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熊抱法」 寶寶打針不必像打仗
聯合新聞網 2013/02/23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
據統計,3歲以下幼兒須接種疫苗達25劑,代表父母及醫護人員須面對寶貝打針時的哭鬧挑戰,至少25次。書田診所建議,讓寶寶像無尾熊般環抱父母,提高打針效率,也降低寶寶不安全感。
無尾熊環抱尤加利樹方便進食,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也提出「無尾熊固定法」,做為幼兒打針的建議姿勢,由父母雙腿夾緊寶寶雙腿,再讓寶寶側身呈抱樹姿勢環抱父母。父母就像尤加利樹般,成為寶寶打針時的依靠。
美國針對140萬名6歲以下幼兒研究發現,預防針如果打在手臂,疼痛感是大腿的兩倍,因此多數醫師都將針打在幼兒大腿。潘俊伸表示,採用無尾熊固定法夾住寶寶大腿,可避免打針時亂動,寶寶抱著父母,也會較有安全感。
固定幼兒姿勢,方便醫護人員打針,一直是父母與醫護人員的難題;潘俊伸說,過去臨床上曾有哄騙一小時,幼兒仍然哭鬧亂動導致疫苗接種失敗的案例,採用無尾熊固定法,「打針就不必像在打仗一樣。」
台大醫院護理部督導長黃嗣棻表示,無論在教科書或臨床上,嬰幼兒打針都沒有建議姿勢,只要能固定姿勢方便打針,都是好姿勢;她說,父母可利用連哄帶騙的方式,轉移嬰幼兒注意力。
打預防針必須避開有神經與血管的部位,由於大腿肌肉多,成為嬰幼兒打針部位首選;潘俊伸說,3歲以下幼童手臂肌肉發育不完全,臀部神經又多,因此才會建議將針打在大腿外側。
部分幼童接種疫苗後會出現發紅、腫痛等情況,潘俊伸說,打預防針後不適合搓揉,避免紅腫範圍擴大;他說,紅腫可適度冰敷,如果兩天後仍未改善,則可熱敷按摩,多數腫脹可在4天內痊癒。
另外,六個月大嬰幼兒常面臨一次打三、四次預防針的情況;由於只有兩條大腿,潘俊伸建議一次打兩針,另一針可以隔一至兩周施打,避免寶寶負擔過重。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381
-------------------------------------------------------------------------
打針像打仗 「無尾熊抱法」寶貝不掙扎
聯合新聞網 2013/02/22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寶寶挨針哭鬧,大人總是滿頭大汗。醫師建議家長帶小朋友打疫苗時,可使用無尾熊固定法,一方面固定寶寶,讓寶寶不受傷,也讓醫護人員可以順利打針。
所謂無尾熊固定法,是將寶寶用無尾熊抱樹姿勢抱著,再將寶貝側身。寶寶一手在爸媽背後固定,另一手固定嬰兒膝關節,大人再用雙腿緊夾嬰兒雙腿,方便醫護人員施打。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表示,一般小寶寶打預防針大多都是正面坐著或躺著,曾有寶寶因未固定好,打針時突然掙扎,結果針頭不甚劃破嬰兒皮膚;甚至有家長捨不得孩子挨針,採取「溝通」方式循循善誘,但講了一個多小時還無法下針,讓醫護人員非常煩惱。
潘俊伸表示,幼兒3歲前包括公費、自費疫苗,至少要打23至25針左右,家長不應該每一次面臨寶貝打針都像打仗,建議兩歲以下幼童打針時,家長應該採坐姿抱著寶貝,先固定寶貝一隻手,再夾緊寶寶大腿,露出大腿前側外側肌肉讓醫護人員打針,比較不容易疼痛。
打手臂比大腿痛 若腫痛要冰敷
一項美國研究收集140萬名1到6歲幼兒、共600萬次肌肉注射發現,預防針若打在手臂會比大腿多兩倍腫痛。潘俊伸建議,幼兒最好還是打大腿外側,大一點的小孩才建議打手臂。屁股因為神經較多,容易傷到神經,護理人員必須確認施打位置比較安全。
部分寶寶打完預防針會遇到腫痛、發燒等副作用,潘俊伸建議,下針部位若出現腫痛可冰敷,若高燒38度以上可給退燒藥,但若持續發燒兩天,就應該立刻回診。另外,六個月的小寶寶常面臨一次打3 、4針預防針,他建議最好一次先打兩針,隔一、兩周後再打兩針,不僅可減少副作用,也可減緩寶寶不適。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284
-------------------------------------------------------------------------
嬰兒怕挨針 無尾熊式不亂動
中央社 1020222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22日電)
嬰兒每逢打針不是大哭就是動來動去不配合,書田診所醫師潘俊伸今天示範,採無尾熊固定法可讓寶寶安全並乖乖打針。
新生兒自出生後到3歲前需要接種逾10劑不同疫苗,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說,常規的公費疫苗算一算就有13劑,再加上每年的流感疫苗、自費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已超過20多劑疫苗。
潘俊伸說,打針時間很快但是要讓小孩乖乖打針卻很不容易,寶寶在還沒有開始打針就有警覺,不是哭鬧就是動來動去不配合打針,讓家長忙於安撫。
他分享「無尾熊固定法」,他說,家長在打針前要協助固定寶寶,採無尾熊抱樹姿勢。
他說,家長先抱著寶寶,再將寶寶側身,讓寶寶一手放置父母背後,家長一手固定嬰兒手臂,另一手固定嬰兒膝關節,再以雙腿緊夾嬰兒雙腿以利醫護人員施打,這樣家長也不用慌亂急著抓緊害怕打針的寶寶。
潘俊伸表示,預防接種可提供幼童對特定疾病的保護力,當需要接種時,建議家長先與醫師討論,對於注射方式及部位事前詳細瞭解,注射後若有不舒服,適當照顧可緩解不適,若有任何異常症狀出現時,也應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302220052-1.aspx
-------------------------------------------------------------------------
好疼!寶寶3歲前最多挨25針 打手臂比大腿痛2倍
NOWnews 2013年2月22日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寶寶3歲之前,光接種疫苗最多就得挨上25針,家長可利用「無尾熊固定法」緊夾嬰兒手腳,不必手忙腳亂。
台灣寶寶真辛苦,從出生到3歲之前,不算感冒、發燒等小毛病,根據統計,光是接種疫苗,最多一口氣得挨上25針,不只苦了小朋友挨針哇哇叫,一邊抓人、壓人的大人更常滿身汗,每次打完針就好像打完仗一樣,小兒科醫師表示,其實家長只要會一招「無尾熊固定法」,以無尾熊抱樹姿勢緊夾嬰兒,不必手忙腳亂。
寶寶平均得挨多少針?台北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從出生到3歲之前,卡介苗、B型肝炎、5合一等公費的常規疫苗就有13劑,如果再加上每年的流感疫苗、自費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平均接種多達23劑至25劑疫苗。
每打一次預防針,對家長而言,就像打一場仗,想要寶寶打針乖乖配合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如果遇上寶寶活潑好動又聰明,還沒看到針筒就已經有警覺,先來個哇哇大哭或是全身扭動閃躲,家長往往只能一旁七手八腳安撫兼壓人,滿身大汗。
潘俊伸表示,在打針時,家長其實可以用無尾熊抱樹的姿勢,抱著寶寶,讓寶寶側身,一手放置父母背後,這時家長的雙手也別閒著,一手趕忙固定寶寶懸空在前的手臂,另一手固定嬰兒膝關節,再以雙腿緊夾嬰兒雙腿,如摔角選手般「無尾熊固定法」,方便醫護人員施打,也不用慌亂急著抓緊寶寶又怕弄傷寶寶了。
不少家長也常擔心寶寶打完疫苗的反應,不知所措,潘俊伸說,接種後可能常見的反應包括發燒、局部腫痛、哭鬧或不安,通常是短暫的,會在數日內恢復,千萬不要去揉或搔抓注射部位。
美國一項研究,收集140萬名1到6歲幼兒、共600萬次肌肉注射預防接種的料資也發現,預防接種若是打在手臂會比大腿多近2倍的腫痛。尤其,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5合一等肌肉注射疫苗,接種後的局部腫痛更是常見。
潘俊伸說,施打疫苗時會盡量避開有神經及血管的部位,通常嬰幼兒會建議打在大腿外側的股外側肌,在2隻大腿都挨針的情形之下,如果一次需要打3針,則建議先打2針,另一針間隔1、2周後再施打,避免寶寶負擔過重。
小兒科醫師提醒,少部分孩童打針後,大腿或上臂的腫脹可能長達4天,當出現發紅、腫痛時,注射後2天內應冰敷,2天後則可熱敷按摩;且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溫度低於39度,時間不超過24小時,如果發燒症狀持續,甚至服用退燒藥後仍有發燒,建議就醫檢查。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13/02/22/327-290535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