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新聞】教育出問題?美學者推嚴師出高徒

不久前,和一位從教師退休的長輩聊天,談到現今的教育概況。他說:年輕時,太相信「教不嚴,師之惰」了...;言下之意,在已退休 10 餘年之後,似乎頗對他以前當教師時,毫無懷疑的信奉這句話,而感到有些許後悔。

如這篇報導所說,美國教育學者反思「寓教於樂」或「快樂中學習」的正確性,並不是近幾年才開始。再看看同樣這幾年的臺灣,「人本」教育,似乎聲勢仍是「蒸蒸日上」;有些諷刺......。





教育出問題?美學者推嚴師出高徒

大紀元時報 2013年10月07日 【記者馬穎慧/編譯】

西方國家的老師總是寓教於樂,把學生們讀書的艱辛消融於輕鬆教學之中。不過近幾十年,一群美國學者開始反思:為何美國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僅落後於亞洲同年齡段的學生,還次於芬蘭、愛沙尼亞和荷蘭等西方國家?他們驚呼「美式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近日,《華爾街日報》前副主編利普曼(Joanne Lipman)女士撰文,悼念她少年時期的一位音樂老師卡普奇斯基(Jerry Kupchynsky)先生。利普曼女士說,卡普奇斯基老師是一位暴烈的烏克蘭移民,也是她們樂隊的指揮,他會要求學生排練,即使手指都快磨出血了也不允許休息。

她感歎,昔日同學中有今日的音樂家、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還有藥劑師,真可謂各類成功人士濟濟一堂,「大幕拉開,堪與紐約愛樂樂團相比。」

《華爾街日報》報導,利普曼思考卡普奇斯基貌似粗暴甚至「苛刻」的教育方式的成功。此外,很多優秀的運動員都選擇嚴厲教練的現實,得出了「嚴師出高徒」的結論。

不失不得 欲成功須先付出

馬爾科姆.格拉得威爾在一本書中介紹了心理學家愛立信(K. Anders Ericsson)90年代初在柏林音樂學院的研究——「一萬個小時定律」。他認為在任何領域的成功與天分並無太多關係,而是需要大量的練習,甚至高達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而一個人欲成功,還需要其導師提出建設性的,甚至有時痛苦的但及時和正確的反饋。正如愛立信2007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文章中所表示,他對於包括小提琴到外科大夫、電腦程序員、象棋選手等多種不同行業成功人士的研究發現,所有這些成功人士的教練或導師都是那種似乎沒有同情心的人,他們會迫使、驅使自己的學生不斷提高專業水平。所以他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有些痛苦的經歷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嚴師方有高徒

一位老師如何才會成功呢?克萊爾蒙特大學研究生院(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教授帕普琳(Mary Poplin)於2005年開始為期5年的調查,觀察31位在最差的學校就讀的學生的成績提高。她發現那些非常成功的、學生成績變化很大的學生,其師長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非常嚴格」。帕普琳補充道:「這是我們中任何人都沒有料到的。」

研究人員原本估計,最成功的老師會引導孩子在合作和討論中學習,但是他們卻發現,那些依靠類似於講座教學等傳統教學方式的嚴格教師卻更成功。帕普琳說:「這些老師的核心信念是根據孩子的潛力,班上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夠好,我要做些什麼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我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利普曼女士得出的結論是,人們也許會很反感那種冷漠、不易討好的、甚至有些嚇人的、氣急時會大罵學生的老師,但事實上那些對學生非常嚴厲、要求很高、相信學生有潛力做得更好的老師,往往會使學生更有信心,這也應證了中國古老的理念「嚴師出高徒」。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tw/n72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