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絕大部分民眾來說,醫藥是專業中的專業,弄不清楚「學名藥」或「原廠藥」是正常的,他們也沒必要非弄清楚不可;否則自己看病拿藥就可以啦,又何必求救於診所醫院?
以坊間藥局可購得常見止痛藥來說,「原廠藥」售價可能是「學名藥」的 2 倍以上,但其藥效是否達到 2 倍?或其副作用僅有一半?
如果民眾真的普遍有「健保吃不到好藥」的錯誤認知,那這資訊從何而來?民眾要不要自費買藥,這原本是市場機制;但若這市場機制是建立在民眾的「無知」上,政府是否善盡宣導教育及督導管理責任?
健保沒好藥? 7成民眾願自費吃原廠藥
自由時報 2012/11/29 〔本報訊〕
便宜沒好貨?一項調查國人用藥認知報告發現,國人普便認為「健保吃不到好藥」,有近7成民眾願意自費購買「原廠藥」和醫材,若是自己或家人有重大疾病需要使用藥品,甚至有不少人優先考量的是原廠藥的「品牌」而非實際「藥效」。
調查針對全台1201名20歲以上民眾,發現超過7成民眾願意自費購買藥品和醫材,且願意部分負擔使用原廠藥,且問到「當自己或家人因為重大疾病需要使用藥時」,25.1%的民眾會考慮使用原廠藥,反倒是會考量藥效的人,分別只有1.2%。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對此表示驚訝,不少民眾根本搞不懂什麼是「學名藥」和「原廠藥」,卻有根深柢固的品牌迷思。她強調民眾應該破除「越貴越有效」的迷思,選藥應注重是否有效、是否符合民眾需求,至於價格高低不是重點。
事實上,民眾不應該以價格來斷定藥物的好壞,並不是較貴的原廠藥就一定比較好,藥有沒有效最重要,貴不貴不是重點。
所謂「學名藥」是指當「原廠藥」過了專利保障期之後,其他不同藥廠都可以依主成分製造該藥品,雖然製程可能不一定,但都要通過等效性研究,確定具一樣效果,因此理論上療效不會有差別。
資料來源: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730427
-------------------------------------------------------------------------
憂健保沒好藥 7成病患願自費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9日
《新新聞》周刊今公布「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有7成民眾和9成醫護,當自己或家人因重大疾病要動手術時,願自費買藥或醫材。主因是認為「健保吃不到好藥」,甚至有不少人優先考量的是原廠藥品牌而非實際藥效。
台大醫院今年對院內採購的100多種藥品調查發現,由台灣藥廠所生產的學名藥仍有3至6%比率品質有問題。督保盟指理論上成分相同,藥效應相同,然而有些學名藥未評估生理吸收、規格不符、賦形劑不良、成分不穩,不該上市卻上市,迄今未下架。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21129/154405/
-------------------------------------------------------------------------
花錢吃原廠藥 7成民眾願意
中央社 101112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
新新聞今天發表調查指出,新藥新醫材擠不進健保窄門,健保只是「基本款」,近7成民眾願多花錢吃原廠藥。
新新聞總編輯古碧玲指出,民眾常常碰到「明明繳了健保費,為何在救命關頭不能救命」的情形,這是因為健保砍藥價,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新藥總是先在別國上市,最後才進入台灣,而且在自費市場,請病人埋單。
古碧玲舉例,俗稱的止血3秒膠是以c.c.來計算的昂貴藥品,當病人緊急開刀時,家屬想要救家人性命,只能自費。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徐國基用精品和平價的皮包舉例說明,塗藥支架可以減少心血管再度狹窄的機率,就像精品皮包,未塗藥的金屬支架則沒有額外功能,就像平價皮包。
在這項「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中,近7成民眾願意部分負擔使用原廠藥,超過7成願意動手術自費購買藥品和醫材。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原廠藥」不等於進口藥、專利藥,「學名藥」不等於國產藥,而是專利過期的藥,其實民眾根本分不清楚原廠藥、學名藥,理論上,藥廠應該相同 。
滕西華指理論上成分相同,藥效應該相同,然而有些學名藥未評估生理吸收、規格不符、賦形劑不良、成分不穩,不該上市卻上市,迄今未下架。
立委林世嘉表示,生產專利過期的學名藥,連跨國藥廠在國外生產進口,有些進口藥是否國外不知名小藥廠生產傾銷到台灣,出問題的比率高過國產學名藥,這種「賤藥傷命」,是制度性的問題,衛生署沒有定期監測已上市的藥品品質。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211290097-1.aspx
-------------------------------------------------------------------------
擔心藥效… 七成民眾願自費買原廠藥
聯合新聞網 2012.11.30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新新聞針對國內1201位民眾調查發現,民眾用藥的第一考量是原廠藥及品牌,只有1.2%的民眾考慮藥效;七成民眾願意自費購買原廠藥,顯示國內民眾對學名藥信心嚴重不足。
不僅民眾對學名藥沒信心,調查發現,85%的醫護人員擔心原廠藥換成學名藥後,會產生副作用。
學名藥是原廠藥專利過期後,其他藥廠依據相同成分製造的藥品,雖然製程可能不同,但療效不應有所差別。過去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引用台大醫院研究,證實學名藥品質不比原廠藥差。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徐國基表示,就像精品包與平價包的比較,多數民眾對學名藥信心不足,存有品牌迷思。就連醫師用藥時,如果對生命有重大影響,還是習慣使用原廠藥。
健保給付藥品逾七成都是學名藥,但是民眾及醫護人員對學名藥信心不足,恐誘發更大的自費市場。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學名藥比原廠藥效果差,但政府對學名藥上市前後的管理未落實。
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食品藥物管理局對不良藥品的回收率偏低。滕西華認為,顯示政府沒有做好把關,造成民眾信心不足,也增加健保負擔。
滕西華建議,衛生署應做藥品監測,確保原廠藥與學名藥療效、品質一致。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簡技戴雪詠表示,食藥局自2009年建置「療效不等評估通報機制」以來,只有一件疑似案件。她說,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受統計方法影響,造成回收率偏低,事實上,食藥局每年都抽驗高風險藥品,不合格藥品一定全面回收。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533231.shtml
-------------------------------------------------------------------------
調查:7成民眾較偏好原廠藥
台灣醒報 2012-11-29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
原廠藥、學名藥哪個好?一項調查指出,國內民眾遇到重大疾病時,7成民眾願意自費購賣原廠藥,認為藥效較穩定。不過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懷疑,民眾根本分不清原廠藥及學名藥。她強調,大部分人認為原廠藥就是國外生產,而且價格較貴。立委林世嘉也指出,有許多國外藥廠進口專利過期的學名藥,民眾要小心分辨。
《新新聞》週刊與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合作,針對國內1201位年滿20歲民眾、306位醫護人員進行「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結果發現有70.4%民眾願意自費購賣原廠藥,但卻有44.7%不清楚原廠藥、學名藥2者差別,而62.9%則認為原廠藥的藥效較穩定。另外,若醫師將民眾使用的原廠藥改為學名藥,有43.4%表示不願意。
「理論上學名藥與原廠藥,2者療效不會有差別!」滕西華說明,其實學名藥與原廠藥差別在於,原廠藥具有專利保護,藥廠會投入龐大經費研發,並通過臨床人體試驗後上市,之後長期追蹤有無其他副作用,因此價格較高;而學名藥則是當原廠藥的專利保護過期後,其他藥廠再根據「主藥成分」生產相同藥品,所以成本較低,售價當然便宜許多。
滕西華建議,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應做好學名藥上市後的品質監測,並將療效不相等的學名藥、原廠藥下架,建立民眾對學名藥的信心。林世嘉也說,許多國外藥廠會委託不知名的小藥廠,生產專利過期的學名藥進口來台,出問題的比率比國產學名藥還高。
林世嘉還提到,日前新光醫院曾做過一項實驗,請在醫院裡打掃的阿姨,仔細垃圾分類,找出被丟棄、沒吃完的藥物,結果才一星期就發現有價值20多萬元的藥物被丟棄,且多為健保給付用藥。她舉例,一顆普拿疼在藥妝店賣9元,健保只給付1元多,民眾要用高價買藥,當然比較節制。
圖說:根據調查,國內有70.4%民眾願意自費購賣原廠藥。(郭庚儒攝)
資料來源: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7279
-------------------------------------------------------------------------
擔心換藥藥效差 7成民眾願自費吃原廠藥
聯合新聞網 2012.11.29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78歲李伯伯因中風後遺症而至中醫科求診,雖然健保給付針灸,但醫師卻建議他自費購買每帖兩、三百元水煎藥,因為「藥效比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粉劑快一些」。子女為了讓老父親快點好起來,只好選擇自費。
大部分民眾就醫時,幾乎都會遇到類似狀況,當醫師、護理人員好心建議自費購買某些耗材、藥物時,儘管不便宜,許多患者也只能點頭,不好意思說「不」。
「新新聞」上午公布「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發現近七成民眾願意部分負擔使用原廠藥,超過七成願意動手術自費購買藥品和醫材。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民眾用自費藥或自費醫材的原因無他,就是醫院想「賺錢」求「生存」,常主動向病患建議自費。
在台灣醫病關係原本就不平等,常是「醫師說的就算」,許多病患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拿的是原廠藥或是台灣藥廠做的學名藥。即使醫師告知要換藥,從原廠藥變成學名藥,病患也沒有權利拒絕。
根據新新聞調查,43.5%民眾會擔心醫生換藥後藥效變差,醫護人員擔心的比率更高達71.3%,意味著醫護人員對自己同業的判斷明顯不夠信任。進一步調查,61%民眾和高達85%的專業醫護人員擔心,由原廠藥換成學名藥後會產生副作用。調查發現,醫護人員對原廠藥的偏好度,幾乎是一般民眾的兩倍。
滕西華指出,台大醫院曾經追蹤分析比較過100多種原廠藥、學名藥的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原廠藥、學名藥的失敗率分別為3.9%及6.5%,顯示兩者間的療效確實不同。
什麼樣的選擇對病人才是有利?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徐國基表示,如果疾病嚴重,一旦換藥可能出現風險及後遺症,就不應換藥。以預防血栓藥為例,就不建議突然換藥;至於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無立即危險,則可考慮換成學名藥。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531946.shtml
-------------------------------------------------------------------------
85%醫護擔心學名藥副作用
聯合新聞網 2012.11.30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即時報導】
所謂學名藥是指原廠藥專利過期後,其他藥廠可依據相同成分製造藥品,雖然製程可能不同,但理論上療效不應有所差別。過去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曾引用台大醫院研究,證實學名藥品質不比原廠藥來得差。
但不僅多數民眾對學名藥沒信心,就連醫護人員也擔心學名藥的治療效果。新新聞調查發現,高達85%的醫護人員,擔心原廠藥換成學名藥後會產生副作用,醫護人員對原廠藥的接受程度,將近是民眾的兩倍。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7533826.shtml
-------------------------------------------------------------------------
重大手術自費買藥 《新新聞》調查:9成醫護願意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9日
《新新聞》周刊今公布「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有7成民眾和9成醫護,當自己或家人因重大疾病要動手術時,願自費買藥或醫材,主因是認為「健保吃不到好藥」,甚至有不少人優先考量的是原廠藥品牌而非實際藥效。
台大醫院2004年4月到2010年6月,抽驗該院使用的藥品及新進藥品共190種進行檢驗,並依劑型及臨床需求進行檢驗,有11種藥品不符規定,違規率約5.8%。
檢驗發現,其中,進口學名藥品不符規定比例16.7%,國產原廠藥品不符規定比例為9.1%,國產學名藥品不符規定比例為6.0%。
研究發現,進口原廠藥品質佳,但國產學名藥品質也不比國產藥原廠藥或進口學名藥來得差。
9成醫護人員,當自己或家人因重大疾病要動手術時,願自費購買進口藥品或醫材。沈能元攝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21129/154460/
-------------------------------------------------------------------------
信不過健保藥 68%願自費
遇重大疾病求保命 衛署應加強把關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30日 【沈能元╱台北報導】
一項調查顯示,近7成民眾與9成醫護人員遇重大疾病時,願自費購買藥品或醫材,主因是對健保給付藥物沒信心。醫改團體說,健保在財源拮据下,對部分昂貴新藥物未納給付,才讓民眾得自費買藥求命,呼籲健保局加速新藥審查時間,落實照顧「全民」的健保體制。
昨《新新聞》周刊舉辦重大疾病民眾用藥認知調查記者會,今年10月以1201名成年民眾與306名醫護人員為對象做訪問,結果顯示,68.7%民眾與89.5%醫護人員,遇重大手術時願自費買藥或醫材;另整體而言,有25%民眾與43%醫護人員想買原廠藥,其他民眾指雖想選原廠藥,卻因經濟等因素未選擇。
台大11藥不符規定
《新新聞》總編輯古碧玲說,調查顯示台灣雖有全民健保,但為求保命民眾仍願自費買藥,形成一種「藥」命經濟學型態,坊間雖有眾多與原廠藥成分相同的學名藥,民眾仍有原廠藥較好迷思。
醫改團體、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呼籲,健保局應加速新藥與醫材審查時程,讓健保落實照顧全民立意,衛生署須加強藥品品質稽核,讓民眾對原廠藥與學名藥都有信心。他指台大醫院先前曾抽驗該院190種藥品,發現有11種藥品不符規格。原因包括規格不對、劑型不符等。
建立機制監控療效
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長沈茂庭說,會盡可能加速新藥審查時程。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說,台大所通報11款不符規定藥品,已令藥廠將藥品回收,該局也建立機制監控上市後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2009年1月至今年9月共收到337件通報案,經查僅1件疑似品質不良。但不願透露該款疑似品質不良藥品名。
自費使用藥品醫材注意事項
.使用自費藥品醫材時,應仔細詢問相關療效、價格及使用時間
.不應迷信原廠藥較學名藥效果佳,須依病情使用合適藥物
.懷疑用到假藥或假醫材或因用藥、使用醫材後有副作用,可向各地衛生局申訴
.查詢相關藥品有無經衛生署核准http://tinyurl.com/brc8dd9
.查詢醫材是否已經核可http://tinyurl.com/c3z3co
.查詢需自費、健保未給付的特殊醫材http://tinyurl.com/c2e8uqy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130/34674113/
-------------------------------------------------------------------------
7成民眾願花錢吃原廠藥 醫:藥效才是重點
自由時報 2012-11-30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一項調查發現,多數民眾重大疾病時選擇用藥,多會看是否是原廠藥,其次是藥廠品牌,再來才是醫師建議。(記者魏怡嘉攝)
一項針對國人「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發現,在面對重大疾病時,有25.1%的民眾會考量是否是「原廠藥」,其次有24.2%的民眾會考量藥廠品牌,有18.4%會考量醫師建議。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簡稱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感到很意外。她認為,民眾應先看藥效如何,而不是選藥廠品牌,或考量是否為原廠藥。
調查也指出,70.4%的民眾願意自己額外負擔部分費用,選用原廠藥;對於罹病之初,若是先使用「原廠藥」,之後再改為同成份的「學名藥」,則有43.4%的民眾表示不願意,僅有30.1%的民眾願意。
滕西華指出,調查結果充分反映出民眾對「原廠藥」仍存有迷思。事實上,「原廠藥」是原廠商開發的藥品,過了專利期之後,其他合格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公開的資訊,產製相同化學成分藥品(即「學名藥」),且其效果、品質及療效與「原廠藥」相同。
滕西華認為,民眾不應以價格來斷定藥物的好壞,並不是較貴的「原廠藥」就一定比較好,因為民眾若從「原廠藥」換成「學名藥」會產生不適,也可能會發生從「A原廠藥」換成「B原廠藥」出現不適,或是從「學名藥」改換成「原廠藥」上;藥品有沒有效?且是否符合民眾需求?應該是民眾用藥最重要的考量,藥品貴不貴不是重點。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部主任徐國基表示,雖然藥效才是治療重點,但臨床上,亦不乏病患將「原廠藥」換成「學名藥」後,出現不適的情形。
徐國基指出,多位心臟科醫師在臨床上,非正式的統計也發現,將降血壓的「原廠藥」換成「學名藥」後,至少有2成病患有不良反應,一部分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另一部分可能真的是血壓控制不如預期。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30/today-health6.htm
-------------------------------------------------------------------------
7成民眾願自費原廠藥 醫:藥效才是重點
健康醫療網 2012/11/29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據新新聞今年10-11月的調查,有7成民眾看病時願意自費使用原廠藥,主要原因有6成認為藥效穩定,其次是較有保障、令人安心等心理因素,但要價昂貴的原廠藥一定比學名藥好嗎?醫師提醒,學名藥是原廠藥過了專利保障期後,其他藥廠依其主成分製造而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經長期追蹤研究,認為兩者在藥效上並無差別。
對於此份調查,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驚訝表示,民眾在還沒弄清原廠藥和學名藥之前,在意的竟然是藥物的品牌而非藥效!在學理上,兩者沒有藥效的差別,但常在臨床上還是有不少病人服用學名藥後「感覺有差」,甚至因為身體有不良反應而換藥。
滕西華解釋,當原廠藥過了專利保障期後,其他藥廠可仿造其主要成份製造學名藥,但製程可能不一樣,溫濕度、溶解度控制也有所不同,因此要通過「等效性」研究才能確認有效,但有時就算「等效性」過關,還是可能因為賦形劑的成份造成病人出現過敏反應。
滕西華提醒,民眾不該以價格來斷定藥物的好壞,且醫界應教導民眾不是外國生產的就是原廠藥,台灣產的就是學名藥,比較貴不一定等於比較好。因為原廠藥換學名藥會產生不適症,相對的,學名藥換原廠藥,或學名藥換學名藥也都會,有沒有效才最重要,國內外製造或者貴不貴不是重點。
此外,新新聞總編輯古碧玲指出,台灣健保藥價給付制度在嚴格把關下,12年來連砍7次藥價,卻也因為台灣藥價過低,很多國外新藥都不願進台灣市場,使台灣成為新藥最後進入的國家。
立法委員林世嘉亦表示,民眾的用藥需求是被生意人養出來的,健保制度讓藥價壓低,不僅讓國外新藥卻步,也造成健保給付藥物的浪費增加,同時浪費了健保資源。
資料來源: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918
-------------------------------------------------------------------------
食管局:學名藥療效與原廠藥一致
台灣醒報 2012-11-30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
為說明學名藥療效與原廠藥一致,30日食品藥物管理局鄭重聲明,學名藥上市前都會嚴格執行「生體相等性試驗」,再經由GMP規範生產製造,療效、規格與原廠藥相同,因此民眾不需認為原廠藥療效較好的迷思。不過,醫師提醒,民眾拿處方箋領藥時,要注意藥品公司、外觀品名是否一樣。
針對日前《新新聞》週刊調查,國內1201位年滿20歲民眾、306位醫護人員進行「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結果發現,有7成願意自費購賣原廠藥,顯示國內民眾偏好原廠藥,普遍認為藥效較佳,
「健保給付藥品使用量有70%以上為學名藥!」食管局簡技戴雪詠表示,為有效監控上市後藥品品質,建置各種監控機制,包括建立藥品不良品通報系統、進行市售品品質抽驗、定期進行製造廠稽查,以及監控國外藥品回收警訊,若發現疑似藥品不良時,會立即啟動調查,必要時發布警訊,要求廠商限期改善、回收,確保民眾用藥品質。
戴雪詠進一步說,自從2009年建置「療效不等評估暨通報機制」,至2012年9月只有發生一件甲狀腺素的藥品,因原開發藥廠委託台灣藥廠,製造甲狀腺素錠劑藥品的患者,更換由其他國家製造的藥品時,產生疑似療效不等或不良反應。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的主任徐國基則提醒,民眾拿連續處方箋到藥局領藥時,應注意藥廠公司、外觀、藥名是否一樣。曾經有民眾因藥物名稱一樣,但品牌不同造成過敏等不良反應。他建議,民眾拿到藥品時,應仔細觀察藥品是否和當初醫師開立的相同。
圖說:調查發現,有7成民眾願意自費購買「原廠藥」。(Photo by KT of Lake Orion in Flickr)
資料來源: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7312
-------------------------------------------------------------------------
衛署:學名藥與原廠藥均符合標準
優活健康網 2012.11.3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有關11月29日媒體報導有醫師質疑學名藥療效不如原廠藥一事,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學名藥是在原廠藥專利過期後,由其他藥廠製造與原廠藥相同成分、劑量及劑型之藥品。學名藥上市前必須與原廠比對,執行嚴格之「生體相等性試驗(BE試驗)」,以確保其療效與原廠藥一致,並制定與原廠藥相同之品質規格,依循GMP規範生產製造,以確保其品質。不論大廠或小廠、國內或國外所生產的學名藥,如同其他國家之藥政管理單位,食品藥物管理局對原廠藥品或學名藥品質及療效的要求皆一致。
衛生署特別指出,食品藥物管理局為有效監控上市後藥品品質,建置各種監控機制,包括:1、建立藥品不良品通報系統,受理醫療人員及民眾發現疑似藥品不良品之通報。2、進行市售品品質抽驗。3、定期進行製造廠稽查,必要時並啟動機動查廠。4、監控國外藥品回收警訊等,如發現藥品有品質疑慮時,則立即啟動調查,必要時並採取風險管控措施,如發布警訊、要求廠商限期改善、回收等,以確保民眾用藥品質。
此外為監控上市後學名藥與原廠藥之療效相等性情形,自2009年建置「療效不等評估暨通報機制」,至2012年9月,總計收到337件通報案件,經分析評估,只有一件甲狀腺素(eltroxin)的疑似案件,其他皆已排除。但該案例為原開發藥廠委託台灣藥廠製造甲狀腺素錠劑藥品的患者,更換為該公司改由其他國家製造的藥品時,反而產生疑似療效不等或不良反應通報增加。
衛生署為提升藥品品質,藥廠的管理更從1980年的優良藥品製造規範(GMP),於1990年增加確效作業,所有藥品施行「現行藥品優良製造規範(cGMP),至2007年著手推動加入「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and Co-operation Scheme,簡稱PIC/S)PIC/S GMP,且將於2013年1月1日正式成為PIC/S會員,不僅促使我國藥品之製造品質與國際接軌,更有助於國產藥品拓展外銷市場,及吸引外資來台委託製造。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2350
-------------------------------------------------------------------------
學名藥療效不如原廠藥?衛署釋疑
聯合新聞網 2012.11.30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即時報導】
媒體報導,有醫師質疑學名藥療效不如原廠藥,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9日表示,學名藥是在原廠藥專利過期後,由其他藥廠製造與原廠藥相同成分、劑量及劑型之藥品。
基本上,學名藥上市前必須與原廠比對,執行嚴格之「生體相等性試驗(BE試驗)」,以確保其療效與原廠藥一致,並制定與原廠藥相同的品質規格,依循GMP規範生產製造,以確保其品質。因此,不論大廠或小廠、國內或國外所生產的學名藥,如同其他國家之藥政管理單位,食藥管理局對原廠藥品或學名藥的品質及療效的要求皆一致。
食藥管理局表示,健保給付藥品使用量有70%以上皆為學名藥。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7533820.shtml
-------------------------------------------------------------------------
用藥選牌不重藥效?恐誘發自費市場
華人健康網 2012年11月29日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一份最新調查顯示,民眾用藥的第一考量竟然不是藥效,而是原廠藥以及藥廠品牌,近7成民眾明知健保也有給付其他藥品,卻願意自費購買原廠藥品和醫材,顯示健保走向加價、加值服務。民間團體指出,民眾用藥首重品牌,令人詫異,指出對原廠藥和學名藥之間的信心差異,恐誘發愈來愈大的自費市場。
一份最新調查顯示,民眾用藥的第一考量竟然不是藥效,而是原廠要以及藥廠品牌。民間團體指出,對原廠藥和學名藥之間的信心差異,恐誘發愈來愈大的自費市場。一份最新調查顯示,民眾用藥的第一考量竟然不是藥效,而是原廠要以及藥廠品牌。民間團體指出,對原廠藥和學名藥之間的信心差異,恐誘發愈來愈大的自費市場。
《新新聞》在今年10月透過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一般民眾有效樣本1201人、另訪問具醫護背景者306人,結果發現有醫護背景者,對原廠藥的偏好度幾乎是一般民眾的2倍。
一般民眾在重大疾病需要用藥時,考量因素依序是「是否用原廠藥」(25.1%)、「藥廠品牌」、(24.2%)、「醫師建議」(18.4%),直接攸關用藥反應的「藥效」與「副作用」,列為首要考量的比率竟然分別僅1.2%與0.6%。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當民眾用藥卻像買包包追逐名牌,認為原廠藥就是好、學名藥就等於沒效,這樣的信心差異直接取代對藥效與副作用的重視,令人憂心,也難怪健保費總額年年成長,民眾自費的情形卻愈來愈普遍。
原廠藥過了專利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依據同樣主成分製造學名藥,滕西華指出,目前學理上沒有證據顯示,學理藥一定比原廠藥效果差,但臨床上患者會覺得有差別,除了心理因素、另一點就是政府對學名藥上市前後的管理是否落實,比如上市前是否要求做療效相等性臨床試驗、上市後是否有藥品監測機制。
國內曾有報告顯示,目前市面上的學名藥,竟然包括規格不合者也上市販售,滕西華表示,就是有這樣的不肖業者,才讓民眾對學名藥喪失信心;要提醒的是,許多人也把學名藥跟台廠藥畫等號,事實上,國外藥廠也有生產學名藥,民眾可別誤認進口藥就等於原廠藥。
滕西華指出,學名藥的產生才能讓藥費合理降下來,否則當舊藥藥費居高不下、昂貴新藥又不斷推出,不論是健保或個人都難以支應這樣的藥費成長。呼籲民眾用藥或醫材前,仍應以效果與必要性為第一考量,自費不一定比較好。
資料來源: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50/9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