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救教學 教到會比教完重要
中央社 1011102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日電)
十二年國教強調成就每一個孩子,中小學的補救教學是關鍵。學者認為應改善教學觀念,以「教會」為目標,不強求「教完」。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台灣小學「教太多」,常常是老師拚命趕進度,學生有聽沒有懂,然後再另外找時間補救教學,「邏輯很奇怪」。
陳超明近年在台東嘗試新的教學方式,訂出「能力指標」,按照學生的學習情形,一步一步慢慢教,光是26個英文字母就教了快1個月;期間,老師不斷設計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反覆練習,直到駕輕就熟,才進入下一個進度。
「進度應跟著落後的人走,而不是跟著優秀的人走」;陳超明認為,中小學的原則是「學習要在教室裡完成」,不要期待學生回家後還會看書;如此一來,學習成就便和家庭背景無關,老師在課堂上就有責任把所有人教懂。
陳超明說,用上述模式教學,小學3年大概只能教完兩冊,但孩子的平均成績表現,不見得比完整教完6冊的差;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樂在學習,可以從學習中得到成就感,而不是一再受挫敗、打擊。
同樣的理論不只適用於英文科,數學也是一個讓人頭痛的科目。教育部近日在台南大學舉辦「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多名學者、研究生發表相關論文,共商解決之道。
台南大學教育所研究生朱家儀發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教學方法之觀察研究」,以南部地區小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各種教學方式的優缺點。
研究發現,想要讓學生數學成績進步,除了一定要讓學生動筆解題,不能一直是老師講;更重要的是採取「多元」教學方式,同一個題目,提供不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選擇。
研究認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進度不同,尤其是數學科,差異更是明顯,教師應該依照學生的程度,按部就班以「教懂」為目標;同一道題目,可以先教簡單但可能有些繞圈子的方法,再視情況教觀念較困難但解題更直接的方法。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今天在研討會上,發表「補救教學策略與課程設計」專題演講,他認為,台灣教育長期漠視學童的差異性,長久積累下來,造成許多科目都有「雙峰」現象。
張新仁表示,學習必須適應個人的生活經驗、運用不同的學習型態,有些人從實作經驗中學習、有些經由閱讀、有些則是要畫圖、和同儕討論才能瞭解,「沒有一體適用的教學」。
傳統課程設計,都是教師一手操刀,其實學生才該是學習的主人,「備課」時應該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一同找出面臨的難題、解決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211020178.aspx
-------------------------------------------------------------------------
補救教學難強制 擬推課中抽離
中央社 1011102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日電)
教育部今天表示,中小學補救教學多利用課後時間,無法強迫參加,未來鼓勵學校採「課中抽離」方式,提高教學成效。
教育部委託台南大學印製「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政策」宣傳摺頁,其中「Q&A」部分提及,家長有責任與教師、學校共同督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當學生程度落後時,家長應配合學校安排,讓孩子接受學校規劃,參加補救教學。
至於補救教學是否能「強制」?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專員林祝里解釋,教育部希望學習落後的學生都參加補救教學,但目前各校多是利用課後時間實施,按規定必須請家長簽署同意書,不能強制參加。
林祝里表示,為了改善現況,讓每個孩子都具備國語文、英語、數學等工具學科的基本能力,將嘗試「課中抽離」方式,利用一般上課時間實施補救教學。
林祝里進一步解釋,部分學生上課時聽不懂,之後再留下來參加補救教學,浪費很多時間。教育部鼓勵學校針對程度落後的學生,在一般上課期間抽離班級,讓補救教學在一般上課時間內實施,比較沒有家長同不同意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211020263-1.aspx
-------------------------------------------------------------------------
國三補救教學 不限弱勢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03日 【楊惠琪╱台北報導】
因應12年國教後年上路,教育部昨天宣布,國中補救教學明年9月起將擴大實施,原本3年級學生必須符合經濟弱勢、學習低成就的「雙低」條件才可接受補救教學。明年起只要國語、數學、英文學科未達基本學習的標準,不論家庭經濟狀況好壞,都應該參加補救教學,預計補助對象將增加4千多人次。
教育部國教司專員林祝里昨天表示,過去國中小學補救教學資格僅限於經濟弱勢,而且學習低成就的「雙低」學生,去年9月從國中1年級開始,逐年擴大適用的對象,只要是屬於學習低成就的學生,都應該接受補救教學,不需要具備弱勢的身分,今年放寬至2年級,明年9月將再擴大至3年級。
未達標準就參加
教育部國教司長黃子騰表示,過去補救教學對象採用「常模參照」,以成績後35%的學生為主,從今年9月開始改採用「標準參照」,學生只要沒有達到教育部訂定的基本學習內容標準,就要接受補救教學,而今年國中小接受補救教學輔導人次約有20萬人次、總經費9.2億元,預計明年將成長至12億元。
「盼增加自然科」
台北市忠孝國中2年級家長王敏秀表示:「外面的補習費這麼昂貴,如果能在學校上免費的補救教學當然好。」
基隆市建德國中2年級家長黃美琴表示:「希望補救教學除了國、英、數之外,也能增加自然科。」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103/34617460/
-------------------------------------------------------------------------
補救教學 明年擴及國中各年級
聯合新聞網 2012/11/03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配合推動12年國教,擴大國中補救教學對象,去年8月從國一開始逐年擴大,明年8月國中全部納入,只要評量未達基本學習標準的學生,就可參加補救教學,明年經費編列增為12億元。
教育部國教司專員林祝里昨天指出,目前針對國中小學生補救教學的方案,包括「攜手計畫」和「教育優先區計畫」,明年合併為「國中小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目前國中小參與補救教學計畫1年約20萬人次,因應逐年擴大對象,今年經費為9億2千萬元,明年增為12億元。
林祝里指出,過去中小學補救教學,要同時符合身分弱勢及學習低成就的「雙低」條件。去年8月起,因應12年國教實施,從國一起逐年擴大為不限身分,只要評量未達標準,就可參加補教教學。今年8月國二加入,明年納入國三生,但小學仍要符合雙低條件才可以。
教育部統計發現,去年未擴大補救教學對象之前,國一學生參與達1萬2596人次,今年擴大之後,國一學生增為1萬7022人次,增加4406人次,增加3成5。
補救教學科目包括國文、英語、數學3科。受輔導學生每年需進行3次電腦化測驗:9月到10月是篩選測驗;隔年2月到3月,及6到7月是成長追蹤測驗,透過電腦記錄學生補救教學前後表現,作為老師調整教學參考。
教育部表示,補救教學一班約6到10人,如果在原住民學生比率偏高的學校及離島地區,教育部給予整班經費補助,可以整班都來上課;基測成績待提升的學校,也整班上課。
教育部說,補救教學教材年底完成,老師可參考使用,教育部也有相關師資培訓。
補救教學非強制,大多利用非上課或課後時間,但現在鼓勵學校可申請在上課期間將學生抽離班級,或採協同教學,提高學生參加的意願。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22025
-------------------------------------------------------------------------
攜手、教育優先區計畫 明年二合一
國語日報 2012/11/3 陳祥麟/臺北報導
十二年國教上路,如何確保學生基本學力?教育部將從明年起,把攜手計畫和教育優先區學習輔導整合成「國中小補救教學方案」,國中七到九年級學生若參加國文、英語及數學補救教學線上評量,未通過門檻,都要接受補救教學;教育部將挹注十二億元經費,比今年九億兩千萬元還多。
教育部國教司專員林祝里表示,原本參加攜手計畫的學生,是以學業成績在後百分之三十五,且具有弱勢身分。為了讓所有學生具備基本學力,教育部從去年八月開放國中七年級學生加入,安排各班弱勢學生參加國英數補救教學評量篩選測驗。未通過者,不論家境是否清寒,都要參加補救教學;今年八月起,擴增到七、八年級,明年八月納入九年級。但國小方面,參加補救教學的學生,仍維持必須具有學業低落和身分弱勢的雙重身分。
林祝里說,教育部希望各校的補救教學模式,能採取一般上課時間抽離式,以六到十二人小班教學,解決家長不想讓孩子留校接受補救教學的問題。另外,教育部將在年底前完成補救教材,把課程內容簡化,學生要先學會國中具備的基本能力。
教育部統計,每年參加補救教學的國中小學學生,約有二十萬人次,其中去年國中七年級學生參與情況,從一萬兩千多人次增加到一萬七千多人次。
資料來源: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81111
-------------------------------------------------------------------------